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港城大王钻开《Sci. Adv.》:光诱导带电润滑表面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11-06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表面无处不在,其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交换提供了独特的界面。过去十多年,作为两种典型的界面材料——润滑表面与超疏表面,在自清洁、液滴冷凝、防冰与防污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超疏表面不同的是,润滑表面通过润滑层的设计以取代超疏表面的微气孔,便引入如自愈合、防冰、防挥发等新功能。然而,润滑层的引入也同样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润滑层的存在会导致固体表面的结构梯度或电荷梯度被屏蔽,使得通过表面梯度操控液体面临挑战;另一方面,润滑层的存在也使得通过外场主动操控液体变得困难。这些问题极大制约了润滑表面的液滴操控及其实际应用。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杜学敏研究员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团队合作,构建了一种基于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新型润滑表面——LICS(light-induced charged slippery surface)通过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光热诱导表面电荷高效、持续、稳定再生能力,能有效消除润滑层对表面电荷的屏蔽效应实现液滴高速、长距离、反重力、简单液体到复杂液体、单个到多个液滴、微观到宏观尺度液滴、平面到曲面基底、开放到封闭体系的精准操控,同时还可实现封闭体系下凝血检测、原位细胞刺激与细胞响应监测等生物应用。


与传统润滑表面不同的是,LICS由三种核心元素组成:具有优异光热效应的液态金属颗粒(LMPs),和具有独特铁电效应的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聚合物——两者协同能将光热转变为表面电荷,及用于锁住润滑层的喷涂有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微锥阵列结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液体如水、乙二醇、聚苯乙烯乳液、血液等在其表面均有较小的接触角滞后(< 2°);在移动的近红外光照射下(808 nm),LICS实现液滴高速(平均速度:18.5 mm/s)、长距离、反重力运动。

 

图1. LICS设计。

卓越的液滴操控效果源于LICS 优异的电荷再生能力。得益于液态金属颗粒高效光热和导热性能、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聚合物的独特铁电效应,及两者之间优异的界面亲和性,LICS在0.5 s的近红外光辐照下(100 mW/mm2),即可产生表面电荷密度高达1280 pC/mm2,而且电荷再生性能在持续10000次近红外光开/关循环或浸泡在硅油中长达6个月均无明显衰减。

 

图2. LICS电荷再生。

LICS的独特优势可实现润滑表面全新的液滴操控效果。研究发现,通过单束激光能同时实现三颗液滴(2 μL)集体定向、精准融合;LICS还能有效贴合在曲面基底上,实现曲面上液滴的操控与融合;此外,LICS还可以用于高粘度液体——2.0 wt%海藻酸钠与0.9 M氯化钙液滴的操控、融合,并组装成特定形貌水凝胶。LICS卓越的液滴操控特性还可拓展到以固体石蜡为润滑层的润滑表面,利用固体石蜡的温度变化触发可逆液-固相转变,同样可以实现液滴在水平与垂直LICS上的操控。

 

图3. LICS在开放体系下的液滴操控。

基于LICS的柔性与共形特性,LICS还可以封装成密闭的微流控芯片。利用手持激光笔即可实现LICS芯片内的液滴快速、精准穿越迷宫。LICS芯片内的无接触、远程光驱动液滴功能,既能防液滴挥发,又无需在液滴中添加辅助液滴运动的物质,避免了交叉污染,在凝血检测等生物应用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可靠性;此外,利用LICS实时光热诱导表面电荷产生特性,还成功实现了LICS芯片内的细胞实时刺激与细胞响应原位监测。

 

图4. LICS在封闭体系下的生物应用。

该研究成果以Light-induced charged slippery surface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王芳、刘美金,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杜学敏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该工作还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梁好均教授、初宝进教授,南京大学蒋锡群教授的帮助。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深圳市学科布局等科技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p9369


相关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员团队诚聘博士后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员团队等发展出天然高分子水凝胶材料三维形态可控编辑新策略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员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张立副教授合作发表仿生智能驱动器研究进展综述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员团队实现激光程控形状记忆光子晶体的无墨彩写与复印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团队诚聘副研究员与博士后

受章鱼启发,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团队与吴新宇、徐天添团队合作研发出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研发出程序化诱导血管内皮化材料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微流控构筑微纳功能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综述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和吴天准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可自展开柔性电极阵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杜学敏团队诚聘博后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仿变色龙软体驱动器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综述:仿生传感与驱动材料研究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团队实现Na+/Ca2+触发传统水凝胶可控三维形变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形状记忆微阵列研究获新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在复合支架材料调控血管内皮重塑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构建仿生形状记忆支架可促进人工血管三维内皮化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杜学敏副研究员研发出基于图案化亲疏阵列用于光子晶体自组装与信息存储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杜学敏和华东师大研究员张利东合作研发出“不知疲倦”的仿生智能薄膜

齐鲁工大刘利彬教授和香港城大王钻开教授《Adv. Mater.》:受人体皮肤启发,提出了一种一体式三层多功能超疏水涂层

南京理工大学李强教授/陈雪梅教授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课题组《Adv. Sci.》:磁控静止液滴饼状弹跳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陈雪梅教授综述 | 仿生拓扑表面:设计和功能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阿尔伯塔大学曾宏波教授团队/香港城大王钻开教授团队 Chem. Sci.:揭秘贻贝仿生化学的粘附机理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团队《Adv. Mater.》:基于全固态离子导电弹性体高精度3D打印智能柔性器件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团队《Mater. Horiz.》:基于单宁酸介导动态相互作用构建超拉伸性、高黏附性和自修复水凝胶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与合作者Science:亚毫米级3D毛细锯齿结构诱导的流体自主择向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Matter》:分子工程级别的抗静电新策略

刘静研究员团队、江雷院士和王钻开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一种柔性毫-微-纳米多级刚毛结构,可实现液滴逆重力传输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任康宁博士等《PNAS》:弹性裂缝工艺复制任意三维层级结构

超疏水表面 | 槐叶苹+猪笼草的启示:带“润滑头”的微凸起

水往高处流:电子科大邓旭/香港城大王钻开/德国MPI Hans-Jürgen Butt 实现液体超长距离,超快,自驱动,无损传输

Nature封面:“铠甲勇士”助超疏水表面走向应用

城大王钻开教授、UNL曾晓成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陈雪梅教授综述 | 仿生拓扑表面:设计和功能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周峰研究员课题组与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课题组合作在仿生水下可逆黏附材料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东北林大孙壮志课题组与香港城大王钻开教授、ECU张来昌教授JMCA:玉米秸秆制造高效太阳能蒸发器用于海水淡化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